文化深呼吸,非遺零距離!朔州市文旅局、朔州市文旅集團攜手朔州市地方戲曲院團,在春節、元宵節期間開展“文化進萬家 非遺過大年”線下展演、線上展播活動。
2023年福兔臨門,春節、元宵節期間數部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優秀傳統戲曲劇目、地方年俗美食展演展播,將于線下桑干河·文旅新天地、線上朔州文旅云公眾號,與大家見面,歡迎觀看!
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 部分項目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是晉北地區群眾最喜愛的民間舞蹈藝術,它歷史悠久、陣式嚴整、舞姿粗獷、活動形式多樣。據清末老藝人口傳:因梁山好漢“招安”淪落之后,董平、劉唐、呼延灼等人流落到朔州一代和當地“舞坊”群眾共同編排梁山好漢“備馬出征”、“刀殺四門”等故事,進而使踢鼓秧歌融入了武術(拳術)的動作招式和古代步兵布陣的陣法和路線,因此,形成了朔州獨具地方特色的踢鼓秧歌的基本舞蹈形式。
雁北耍孩兒
耍孩兒又名咳咳腔,是朔州地區觀眾所喜愛的地方劇種。它源于桑干河中游,曾活躍于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觀眾喜愛。
耍孩兒約起源于元代,是由金、元時代盛行的《般涉調·耍孩兒》曲調受其他戲曲音樂和民歌的影響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悠久歷史。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一開始,耍孩兒主要在應縣、懷仁一帶活動,后來演出活動區域逐漸擴大,南到忻州地區,北至同綏鐵路,直到黃河后套一帶。1954年,懷仁組織起了一個耍孩兒戲劇團,之后又成立了應縣耍孩兒劇團,長年流動演出,在群眾中影響大,所以,以后把晉北的耍孩兒戲稱為應縣耍孩兒戲。
右玉剪紙
右玉剪紙作為一種民間習俗,相傳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一直在自生自長的狀態下延續和發展。它是右玉縣農民藝術家繼承吸收和借鑒全國剪紙藝術以及當地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創造出來的一個藝術品種。
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
圖覽
來源:朔州文旅云
【文化進萬家 非遺過大年】朔州非遺展演年味十足,非遺項目,燦若星辰!
官方微信
官方抖音
官方微博
官方視頻號
今日頭條
文旅中國號
-
ꁸ 回到頂部
-
ꂅ 0349-5955111
-
ꁗ QQ客服
-
ꀥ 微信二維碼